一、区块链——一项颠覆性技术
马西莫·拉格内达和朱塞佩·德斯特凡尼斯
介绍区块链
区块链不再仅仅是比特币或加密货币,而是可以被视为一种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技术,将对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技术的革命性力量可以与万维网和互联网引发的革命相提并论。正如互联网可以被视为分享信息的一种手段,所以区块链技术可以被视为引入下一个层次的一种方式:区块链允许分享价值的可能性。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是“共识”。它彻底改变了信任的概念,引入了在金融领域制造混乱的因素。因此,货币是可以在这种技术上实现的第一个概念,但这只是前提。中本聪在 2008 年构想了比特币电子现金系统,目的是生产数字货币,其控制权分布在互联网上,而不是由政府或银行等中央发行机构拥有。2009 年 1 月,当第一次采矿作业完成时,它开始全面运作,自那时以来,用户和矿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一开始,人们对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的兴趣纯粹是学术上的,比特币的交易仅限于少数精英人士,他们对比特币的加密属性比对比特币的真实价值更感兴趣。如今,比特币被用来买卖真实的商品和服务,就像传统货币一样。
分布式基础设施
比特币系统引入的主要显著特征是分布式基础设施,所有的转账都被记录在其中。要收发比特币,用户需要一个名为地址的字母数字代码。一个地址可以看作是一个银行账号,可以是资金的接收方。地址是从公钥导出的公共信息。区块链不会记录任何个人信息,因此比特币协议提供了伪匿名功能。共识机制允许代理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转移“价值”,这保证了源实际上拥有它想要转移的价值,并且保证了接收者接收(或不接收)被转移的价值。消除这个第三方信任是一个重大突破。如果我们想一想银行目前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实际上在做什么,很明显,银行符合可信第三方的定义。比特币区块链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转移价值。比特币共识算法的破坏性潜力是巨大的。事实上,所有的交易都是公开的,不可能删除它们,这是让共识算法工作的关键。任何人都可以访问整个交易历史(从第一次发生的交易开始),并且不能更改。
共识与让这项技术发挥作用的另外两个必要元素相关联:对等网络和加密技术。区块链是建立在一个对等网络上的,任何愿意加入这个网络的人都可以不经任何人许可就加入。网络的每个节点都公开了一个不断更新的区块链版本,这一事实为(每个节点)验证新旧事务并决定它们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性。不存在“双重支出”的可能性,通过消除这种可能性,分布式总账引入了数字稀缺性的概念。
在数字世界引入稀缺性极其复杂。例如,如果我们想一想复制一个文件(一个音乐文件、一份文档、一部电影)是多么容易,那么稀缺性和数字化几乎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说到钱,很容易理解稀缺性的概念:如果我们有一张钞票,我们肯定这张钞票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拥有同样的钞票,如果有人试图“复制”这张钞票,我们会意识到这一行为被归类为非法。政府、银行、法律和协议保护法定货币免受双重支出问题的影响。
从 Web 1.0 到 Web 3.0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网络的新时代,我们在这里将其定义为 Web 3.0。第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静态网站承载的信息,没有任何交互的可能。它主要是由具有平面数据的信息门户网站制作的,用户“只能”阅读,不允许添加任何评论、评论或反馈。第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例子是英国百科全书(或任何其他传统百科全书),它“简单地”将内容数字化,将信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没有给用户提供互动和生成新内容的可能性。Web 2.0,即万维网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可以进行交互、共享信息、添加内容和交换数据。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参与式,让所有用户都有可能参与,在线生成内容(用户生成的内容),并轻松地与其他用户互动(可用性)。这个新时代的典范之一是维基百科,与英国百科全书不同,它可以由用户编写(而不仅仅是阅读)。这种转变是从“可读”阶段到“可写”阶段,从被动用户(简单地消费内容)到主动用户(成为内容的主动创造者),从静态网络到动态网络。在这方面,这一新阶段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它鼓励参与(Jenkins,2006 年)、信息共享和合作。
区块链技术公司的出现带来了第三个网络时代,即所谓的 Web 3.0。这个新时代允许价值转移。
Web 3.0 基于去中心化,没有控制点和独特的利润中心。区块链能够在没有利润中心或垄断服务提供商的情况下实现价值转移。虽然社交媒体的出现允许用户之间交换信息,但控制仍在少数私人行为者手中(与社交媒体公司形成数字寡头,点对点拼车,点对点酒店网络),但区块链技术允许创建没有集中控制点的分散网络。由此产生了这种技术的一个破坏性方面,它将能够在没有任何负责协调(和利用)网络的中央利润中心的分散系统上运行。区块链技术允许在没有第三方中介(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安全传输信息、资产和资金(Swan,2015: 15)。这些第三方中介不仅限于银行,还包括从每笔交易中获利的共享经济和 Web 2.0 的经济平台,以及利用用户数据获利的流行社交媒体平台。
区块链还可以用作运行智能合约的骨干基础设施,特别是分散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看作是由区块链中的参与者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智能合约是另一个破坏性因素,在过去几年中获得了极大的普及,目前每天通过这种技术交易的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然而,自 2015 年以太坊前沿网络发布以来,出现了许多管理以太币的智能合约执行导致问题或冲突的情况。智能合约依赖于非标准的软件生命周期,根据这一周期,例如,交付的应用程序只能通过发布软件的新版本来更新或解决错误。此外,他们的代码必须满足该领域的典型约束,如下所示:它们必须是轻量级的;在区块链上的部署必须考虑一些加密值方面的成本;必须限制它们的运行成本;并且它们是不可变的,因为字节码被一次永远地插入到区块链块中。
智能合约的想法最初是由密码学家尼克·萨伯在 1997 年描述为一种数字自动售货机。在他的论文(Szabo,1997)中,他设想了用户如何输入数据或值并从机器接收有限的项目。
更一般地,智能合约是自执行协议,即,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合约,该计算机程序的执行执行合约的条款。想法是去除双方必须信任的中央控制机构、实体或组织,并将这样的角色委托给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执行。因此,这种方案可以依赖于由机器自动管理的分散系统。区块链技术是交付智能合约所设想的信任模型的工具。
由于智能合约存储在区块链上,所以它们是公开的、透明的、不可变的和分散的,并且由于区块链资源是昂贵的,所以它们的代码大小不能超过特定于域的约束。不变性意味着智能合约一旦创建,就不能再更改。
智能合约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场景:银行可以用它们来发放贷款或提供自动支付;保险公司可以使用它们根据商定的条款自动处理索赔,邮政公司可以在交货时付款。
无边框
这种结构的力量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没有边界,可以以低交易费在任何地方转移价值。或者至少在我们可以访问网络的任何地方。区块链技术将用于金融产品,在所有这些领域都有机会,这需要透明性、不变性、确定性和认证。然而,区块链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与所谓的数字鸿沟有关,数字鸿沟通常被视为获取和使用新技术的差距。根据最近的研究,接入方面的数字鸿沟似乎正在迅速缩小,“受发展中国家宽带接入扩张的驱动”(Nye,2015)。然而,这种假设只是部分正确。事实上,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数字鸿沟”指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只是一个可及性的问题,那么这个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事实上,由于新的移动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宽带可用性的扩大,在国家和国际一级,技术可用性方面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这一定义过于简单化,没有详细解释数字不平等的不同程度,以及这些不平等如何以不同方式影响新技术的传播、使用和用户从使用新技术中获得的好处。事实上,在全球各国内部和国家之间,接入的类型、质量、可靠性和可负担性存在重大差异。此外,可用和可获得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信通技术)并不是用户和公民之间的唯一差距,也不是造成不平等的唯一鸿沟。对于那些拥有接入的人,我们已经从简单的接入鸿沟问题(拥有物质或物理接入)转向能力鸿沟(使用能力、提供和使用质量),然后转向结果鸿沟(利用数字媒体的影响)。这三个要素——接入、使用和利益——是我们定义的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Ragnedda,2017 ),并提供了一个更复杂和完整的数字不平等多维度的图景。因此,数字鸿沟是连接水平、能力水平、结果、数字和社会技能、动机以及这些措施组合的多样性方面的鸿沟或差异的实际社会和个人后果。
这些特性影响了我们访问、使用区块链技术并从中获益的方式。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将受益于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因为在获取(第一级数字鸿沟)、使用(第二级数字鸿沟)和获得实际成果(第三级数字鸿沟)方面的不平等持续存在。出于这一原因,为了让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区块链的好处,仅仅提供获取这些技术的机会,以提供从这些技术的使用中获益的可能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必要的(数字)技能,没有信心使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本(Ragnedda,2018 年)将技术的使用“转换”为具体和有形的成果,区块链的传播将加剧以前的社会不平等,使最有利的群体比弱势群体有更多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不反对和解决数字鸿沟,这一革命性技术的全部潜力就不会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
区块链技术:风险和机遇
这本书强调了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 Web 3.0 的兴起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这本书,采用跨学科的观点,概述了这些技术在不同学科的概念发展,尤其是法律,社会学,媒体和工程研究。书中的核心分析解释了这些技术如何具有破坏性,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些破坏性在社会、经济、技术和法律方面的具体后果。
在关于区块链的辩论中,这种比较观点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不足导致了我们对分散化技术理解的不足。我们预计对这些特征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区块链技术在各种环境中的动力和后果。这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主持跨学科和比较讨论区块链技术在各种学科。
从这个统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继续进行三个学科为重点的部分,每一个包括五章。第一部分包括研究区块链技术出现的社会经济后果的案例研究,而最后一部分则侧重于技术创新以及这一新兴技术如何超越加密货币,包括医疗保健、投票系统、能源、交通等。
更具体地说,第一部分以 Sune Sandbeck、A. Kingsmith 和 Julian von Bargen 撰写的一章(第 2 章)开始,该章考虑了开放网络中高度可靠、多用途的集体行动形式的颠覆性潜力,这在区块链是可能的。Sandbeck、Kingsmith 和 von Bargen 认为,区块链技术与他们所称的基于公共资源的社会经济交流框架是兼容的,这反过来有可能破坏新自由主义的政府管理、生产和价值逻辑,而这些逻辑只能通过标准的区块链架构得到加强。他们的分析包括根据这三个参数对区块链的发展和部署进行评估。接下来,在第 3 章中,Guido Noto La Diega 和 James Stacey 在简要介绍了区块链的一般监管问题后,探讨了区块链对版权的影响。他们认为,区块链越普遍,立法者就越有兴趣监管它。大多数现有的法规、政策和判例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并专注于比特币,因此也专注于欺诈和反洗钱。更具参与性和整体性的方法会更合适。事实上,如果要确保区块链充分发挥其潜力并惠及所有相关行为者,就必须让所有利益攸关方参与进来,并牢记所有潜在的社会法律问题。
在第四章第一节中,菲利帕·r·亚当斯、朱莉·弗里佐-巴克、贝蒂·b·阿卡和彼得·a·周-怀特从技术女性主义的角度探索了区块链聚会中围绕女性的话语和活动。这种反思性的“技术的社会塑造”观点强调了性别和技术如何在技术人工制品、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的无缝网络中共同进化(Wajcman,2004)。这一立场挑战了技术中立和无价值的流行观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女权主义学者庆祝互联网的解放潜力,以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差距(Haraway,1991;植物,1997 年;特克尔,1995 年)。然而,这些主张在许多方面都有缺陷,把物质领域抛在了后面。技术女性主义基于 Har-away 的观点,将技术视为两性关系的来源和结果(Wajcman,2004)。在这一框架内,性别和区块链教都被视为构成当代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社会分离的。在第五章中,斯科特·弗里曼、伊万娜·贝弗里奇和詹尼斯·安杰利斯组合调查了数字信任的促成因素和局限性,数字信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跨越地理和社会界限大规模动员人们,将他们带入信任圈。区块链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边界,从而挑战关于组织是管理市场交易的理想实体的传统假设。此外,通过质疑现有权力结构未来的作用和存在的理由,它有可能破坏现有的权力结构。因此,传统的信任观念必须更新。根据市场数据、行业案例、轶事和学术框架,作者从历史、制度、市场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密码行业中数字信任的驱动因素。作者认为,认可不信任作为数字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能力,可能是该行业长期成功的关键。他们支持从亚洲领先的密码交易所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得出的实证结论。最后,在本节的最后一章(第 6 章),布朗温·帕特里克森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对苏格兰数字设计产业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在创意知识产权的形成、发展和扩张方面。Patrickson 与来自邓迪、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的三个不同规模(小型、中型和大型)的案例研究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一项参与式行动研究,其中包括对联网的区块链 beta 应用群体进行的三项主动测试。在测试期间,Patrickson 对每个行业合作伙伴进行了测试,记录了他们对这些应用的体验和评估。结合业务概况/历史和参与式访谈前后,该测试是一种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影响力的工具。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区块链对媒体发展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在第 7 章中,Walid Al-Saqaf 和 Malin Picha Edwardsson 关注点对点、分散和高度破坏性的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或被新闻媒体和记者使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索区块链的潜力,使新闻业更可持续发展。通过反思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的相对优势属性,本研究评估了区块链的新闻编辑室模式是否能够与传统的集中模式相竞争。作为一个案例研究,作者探索了 Civil,这是一个总部位于区块链的协议,旨在使用密码经济学来激励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他们的结论是,民间新闻编辑室模式的主要相对优势是提高新闻可信度的能力。该协议通过允许更大程度的权力下放、平等、透明和问责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共同降低广告商、把关人和媒体所有者等中间人的影响。由于民用和区块链技术总体上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面临许多挑战,他们认为现在预测这种模式的成功还为时过早,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跟踪民用和类似平台的进展是有用的。在接下来的章节(第 8 章)中,Balazs Bodo 和 Alexandra Giannopoulou 批判性地考察了开发和维护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如比特币或以太坊)的社区是否能够解决他们各自的全球规模技术的治理问题;他们为自己开发的治理逻辑如何在技术本身中得到反映;以及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治理的成功或失败如何影响区块链技术公司解决其他全球规模资源的当前未解决的治理挑战的承诺。在这一章中,Bodo 和 Giannopoulou 认为,区块链的诞生不应仅仅被视为对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回应(Nakamoto,2008),但 Web 2.0 治理模式的危机也在区块链技术的主流化中发挥了作用。
Lowett 分析了两个位于区块链的平台——菌丝体的创意护照和 stee MIT——如何成为区块链数字媒体商业的一个特殊范例。每个案例都展示了这种网络如何通过增强的生产和销售系统直接创收,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指数级的连接间接创收。关于区块链体系将如何越来越多地摆脱中介——换句话说,就是银行、版税收取机构,甚至律师和其他第三方等——已经说了很多。–从而通过无摩擦支付系统和智能签约,为内容创作者的努力提供更高的回报。然而,显然正在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价值互联网”(Tapscott,2016),这种互联网不仅仅是通过简化交换协议来创造更多收入。Steemit 的联合创始人奈德·斯科特(Ned Scott)表示,“这就好像所有的(Steemit)用户都在玩一场社交媒体游戏,他们根据参与程度获得积分”。随着网络效应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创造收入的手段,创意护照(Creative Passport)和 Steemit 等总部位于区块链的创新正成为一个机会,让人们超越迄今主导互联网的狭隘框架,重新思考财富分配。
Luke Heemsbergen、Alexia Maddox 和 Robbie Fordyce 在第 10 章(T1)中反驳了意识形态浪潮对基于密码术的点对点分布式账本的冲击,或者将“区块链使能”添加到各种形式的数字通信实践中的措辞。通过媒体研究的视角,我们将区块链理论化为“Web 3.0”技术,标志着“人类编程”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成为不同机器之间的有意识链接,同时为其潜在的脆弱性服务。作者还利用了对社区接入电视(CATV)和互联网以及万维网的历史分析,认为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激进的意识形态与“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交织在一起,并遵循着扩张和收缩的创新和采用轨迹。通过对比特币(一种基于区块链协议的加密货币)的案例研究,他们考察了其通过分散化和破坏中央银行系统进行扩张的最初创新框架。他们通过考虑智能合约是如何建立对其主体不可避免的个人数据的分类账来总结这一批评。Guillermina Yensen 在本节的最后一章(第 11 章)中,通过 Wibson 的案例,描述了在用户生成数据的流通和商业化领域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扩展方式。Wibson 于 2017 年推出,是一款总部位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旨在通过“让个人能够从他们的数据中获利”来分散数据市场(Wibson,2017)。这个案例有两个相关的原因。首先,它代表了一个在信息资本主义背景下区块链用法的当前和最广泛的模式之一的清晰例子(Castells,1997;Zukerfeld,2010)。第二,它在信息行业最赚钱的分支之一内运营,有可能挑战脸书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这一分支一直受到各种关于隐私界限和滥用以及企业缺乏透明度的辩论。Yensen 通过指出一些批评推进了 Wibson 的研究,强调这是一个如何观察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如何被归入互联网商业化逻辑的见证案例,从而搁置了关于公众意义的讨论。
最后,最后一节以珍妮特·薛辉和拉尔夫·霍尔茨的《T4》第 12 章开篇,分析了使用智能合约技术处理大规模在线争议解决的可行性。网上争议解决是“指利用技术进行争议解决的过程”。网上争议解决将替代性争议解决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既可用于线上电商交易,也可用于购买等线下交易产生的纠纷。本章确定了可行的监管空间,以帮助理解如何监管 ODR 平台的智能合约,并将其嵌入当前的法律体系。
在第 13 章中,斯特凡·迪卡斯、恩里克·罗查、圣地亚哥·布拉加诺洛、马库斯·登克和克莱门特·弗朗科姆展示了 SmartAnvil,这是一个围绕智能合约构建软件分析工具的开放平台。作者说明了通用组件,并重点关注三个重要方面:对 Solidity 智能合约的静态分析的支持,通过检查部署的智能合约二进制分析,以及区块链导航和查询。SmartAnvil 是开源的,支持到 Moose 数据和软件分析平台的桥梁。
在本节的第三章(第 14 章)中,达里奥·普利格杜、罗伯托·托内利和米歇尔·马切西描述了一种区块链技术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能够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决标准客户关系管理(CRM)中目前出现的许多缺点和不便,该方法利用了 Hyperledger 提供的区块链功能。作者使用许可的区块链实施该方案,该方案要求对网络参与者进行预防性验证,并使用 Hyperledger 的“Fabric ”,这是一个最终为企业创建区块链的项目。Hyperledger 的权限结构降低了安全问题的风险,只允许授权部分之间的交易。
由杜阿尔特·特莱什和伊莎贝尔·阿泽维多撰写的第 15 章介绍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GDPR)的核心内容,然后讨论了有关擦除权的三种情况,并补充了以太坊 DApps 的通用 GDPR 合规指南。作者还介绍了一个案例研究:DFiles,一个主要用分散技术构建的分散应用程序(DApp ),它还遵循区块链软件工程(BOSE)原则。
在最后一章(第 16 章),菲利克斯·哈特曼、王晓凤和玛利亚·伊拉瑞亚·卢内苏调查了区块链众筹活动的成功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了一种混合方法,包括对区块链众筹活动的三个关键评估网站进行分析,并基于专家的知识构建一个解释性结构模型。作为研究的结果,本文列出了文献和实践中的成功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层次模型。本章对(区块链的)众筹运动的成功之道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条理的理解。
总之,通过观察这三个主要领域,本书揭示了区块链技术对经济、媒体、社会和技术领域的潜在影响。因此,该卷整合了一些章节,审查不同的领域,都围绕他们在一个比较和跨学科的角度对区块链现象的重点统一。这本书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证据,以帮助引导读者通过数字时代的一些最关键的辩论。最终,这本书通过提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来理解分散技术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后果,填补了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兴文献的空白。
文献学
卡斯特尔斯,M. (1997 年)。身份的力量: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剑桥,麻州: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哈拉威,D. (1991)。电子人宣言:二十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猿人、电子人和女人:自然的再创造》(第 149-181 页)。纽约:劳特利奇。
h .詹金斯(2006 年)。面对参与文化的挑战:21 世纪的媒体教育。芝加哥:麦克阿瑟基金会。
中本聪(2008)比特币: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2019 年 1 月最后一次访问)。
Nye,B. (2015),《发展中国家的智能辅导系统:全球背景下教育技术的趋势和方法述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杂志。25(2): 177–203.
植物,S. (1997 年)。数字女性+新技术文化。伦敦:第四等级。
Ragnedda,M. (2017)。第三个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的韦伯式分析。伦敦:劳特利奇。
Ragnedda,M. (2018)。概念化的数字资本。远程信息处理和信息学 35(8):2366–2375。
斯旺,M. (2015)。区块链:新经济的蓝图。塞瓦斯托波尔,加利福尼亚州:奥赖利媒体。
萨博,N. (1997 年)。公共网络上关系的形式化和安全化。第一个星期一 2(9)。
泰普斯科特博士(2016)。区块链如何改变金钱和商业。在www.youtube.com/watch?v=Pl8OlkkwRpc&t = 49s上市(2019 年 1 月最后一次上市)。
特克尔,S. (1995 年)。银幕上的生活。纽约:试金石。
Wajcman,J. (2004 年)。科技女权主义。剑桥:政体。
威博森。(2017).官网。在https://wibson.org/有售
m . zuker feld(2010 年)。资本主义和经济主义。Materialismo cognitivo,propied ad intellectual y capitalismo informational(Tesis de doctor ado,FLACSO Argentina)。在https://capitalismoyconocimiento.wordpress.com上市(2019 年 1 月最后一次上市)。